[1] |
谭威, 宋闯, 赵佳佳, 梁欣凯.
基于多层级图像分解的图像融合算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8): 20210681-1-20210681-9.
doi: 10.3788/IRLA20210681
|
[2] |
廖辉传, 赵海霞.
基于分类器决策融合的红外图像目标识别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8): 20210725-1-20210725-6.
doi: 10.3788/IRLA20210725
|
[3] |
廖莎莎.
基于筛选深度特征的红外图像目标识别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5): 20210372-1-20210372-6.
doi: 10.3788/IRLA20210372
|
[4] |
杨棉绒, 牛丽平.
基于LGBM的Zernike特征选取及红外图像目标识别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4): 20210309-1-20210309-6.
doi: 10.3788/IRLA20210309
|
[5] |
庞忠祥, 刘勰, 刘桂华, 龚泿军, 周晗, 罗洪伟.
并行多特征提取网络的红外图像增强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8): 20210957-1-20210957-9.
doi: 10.3788/IRLA20210957
|
[6] |
王鹏翔, 张兆基, 杨怀.
结合多特征融合和极限学习机的红外图像目标分类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6): 20210597-1-20210597-6.
doi: 10.3788/IRLA20210597
|
[7] |
李霖, 王红梅, 李辰凯.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深度学习融合方法综述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12): 20220125-1-20220125-20.
doi: 10.3788/IRLA20220125
|
[8] |
杨雅志, 李骏.
单演信号在红外图像目标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1, 50(12): 20210165-1-20210165-7.
doi: 10.3788/IRLA20210165
|
[9] |
史国军.
深度特征联合表征的红外图像目标识别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1, 50(3): 20200399-1-20200399-6.
doi: 10.3788/IRLA20200399
|
[10] |
赵璐, 熊森.
多视角红外图像目标识别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1, 50(11): 20210206-1-20210206-6.
doi: 10.3788/IRLA20210206
|
[11] |
沈英, 黄春红, 黄峰, 李杰, 朱梦娇, 王舒.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1, 50(9): 20200467-1-20200467-18.
doi: 10.3788/IRLA20200467
|
[12] |
曾瀚林, 孟祥勇, 钱惟贤.
高斯差分滤波图像融合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0, 49(S1): 20200091-20200091.
doi: 10.3788/IRLA20200091
|
[13] |
杨洪飞, 夏晖, 陈忻, 孙胜利, 饶鹏.
图像融合在空间目标三维重建中的应用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8, 47(9): 926002-0926002(8).
doi: 10.3788/IRLA201847.0926002
|
[14] |
郭全民, 王言, 李翰山.
改进IHS-Curvelet变换融合可见光与红外图像抗晕光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8, 47(11): 1126002-1126002(9).
doi: 10.3788/IRLA201847.1126002
|
[15] |
曾祥通, 张玉珍, 孙佳嵩, 喻士领.
颜色对比度增强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 44(4): 1198-1202.
|
[16] |
杨风暴, 蔺素珍.
基于变换域多合成规则的双色中波红外图像融合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 43(11): 3663-3669.
|
[17] |
毛海岑, 刘爱东.
利用证据理论的图像融合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3, 42(6): 1642-1646.
|
[18] |
张勇, 金伟其.
夜视融合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3, 42(5): 1360-1365.
|
[19] |
张勇, 金伟其.
夜视融合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3, 42(2): 528-532.
|
[20] |
杨扬, 戴明, 周箩鱼.
基于均匀离散曲波变换的多聚焦图像融合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3, 42(9): 2547-2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