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任平川, 周琦, 金荷, 宋卿争, 缪鹏飞.
星敏感器动态精度评价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3): 20210571-1-20210571-8.
doi: 10.3788/IRLA20210571
|
[2] |
徐志浩, 周召发, 徐梓皓, 常振军, 冯磊.
全局可观测性分析的SINS/CNS快速标定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6): 20210641-1-20210641-8.
doi: 10.3788/IRLA20210641
|
[3] |
冯婕, 李豫东, 文林, 郭旗.
CMOS图像传感器辐射损伤导致星敏感器性能退化机理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0, 49(5): 20190555-20190555-7.
doi: 10.3788/IRLA20190555
|
[4] |
张承钰, 袁利, 王立, 武延鹏, 王苗苗.
图像探测器像素位置偏差标定方法设计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0, 49(S1): 20200135-20200135.
doi: 10.3788/IRLA20200135
|
[5] |
孟祥月, 王洋, 张磊, 付跃刚, 顾志远.
大相对孔径宽光谱星敏感器光学镜头设计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9, 48(7): 718005-0718005(8).
doi: 10.3788/IRLA201948.0718005
|
[6] |
熊琨, 王春喜, 吴跃, 王锴磊, 姜云翔.
基于三轴转台的多视场星敏感器标定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9, 48(4): 417002-0417002(6).
doi: 10.3788/IRLA201948.0417002
|
[7] |
程龙, 王栋, 谷松, 高飞, 杨林, 李林.
星敏感器支撑结构多目标拓扑优化设计与试验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7, 46(5): 520001-0520001(9).
doi: 10.3788/IRLA201746.0520001
|
[8] |
张尧, 王宏力, 陆敬辉, 何贻洋, 姜伟.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星敏感器光学误差标定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7, 46(10): 1017002-1017002(8).
doi: 10.3788/IRLA201770.1017002
|
[9] |
刘源, 谢睿达, 赵琳, 郝勇.
基于机器学习的大视场星敏感器畸变在轨标定技术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6, 45(12): 1217004-1217004(9).
doi: 10.3788/IRLA201645.1217004
|
[10] |
李健, 张广军, 魏新国.
多视场星敏感器数学模型与精度分析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 44(4): 1223-1228.
|
[11] |
崔祥祥, 王宏力, 陆敬辉, 乔兴, 邓长智, 张勇, 赵爱罡.
适用于小视场星敏感器的导航星表构建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 44(4): 1249-1253.
|
[12] |
张磊, 何昕, 魏仲慧, 梁国龙.
星图分布对星敏感器最小二乘姿态精度的影响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 43(6): 1836-1841.
|
[13] |
吴峰, 沈为民, 朱锡芳, 陈宇恒, 许清泉.
通过扩展编程模拟星敏感器光学系统成像方法的研究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 43(5): 1561-1567.
|
[14] |
江帆, 王忠素, 陈立恒, 吴清文, 郭亮.
星敏感器组件的热设计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 43(11): 3740-3745.
|
[15] |
王涌鹏, 罗佳, 白剑, 梁宜勇.
高精度长焦距测量系统反射镜安装误差分析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 43(2): 562-568.
|
[16] |
孙亚辉, 耿云海, 王爽.
星敏感器像平面移位误差的分析与校正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 43(10): 3321-3328.
|
[17] |
刘朝山, 刘光斌, 杨波, 周浩.
弹载星敏感器像移模型及其仿真分析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3, 42(5): 1311-1315.
|
[18] |
任秉文, 金光, 王天聪, 钟兴, 张鹏.
机载全天时星敏感器参数设计及实验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3, 42(4): 1003-1010.
|
[19] |
孙高飞, 张国玉, 高玉军, 王凌云, 苏拾, 付芸, 王向东.
星敏感器地面标定设备的设计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3, 42(10): 2822-2827.
|
[20] |
李葆华, 陈希军, 郑循江, 泮宏梁.
星敏感器高动态下自主星跟踪算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2, 41(1): 190-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