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42卷  第2期

红外技术及应用
利用红外热图开展通用航空飞行器气动热特性试验
李明, 杨彦广, 祝智伟
2013, 42(2): 285-289.
[摘要](315) [PDF 315KB](155)
为了对通用航空飞行器(CAV)从近连续流到稀薄过渡流气动热特性进行研究,用红外热图技术在地面试验中测量了在典型轨道参数状态下CAV表面的热流分布。首先介绍了气动热试验研究所用的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红外热像仪等主要仪器设备的性能参数以及高超声速通用航空飞行器模型。其次介绍了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气动热试验采用的3种模拟准则即粘性干扰参数、总焓与壁面焓差参数和克努曾数。最后,在马赫数M=7、12,攻角=0、12、24试验条件下,获得了CAV模型迎风面、背风面、侧面典型的流场结构图、红外热图和热流分布,并对CAV模型在不同状态下迎风中心线与翼前缘热流的试验结果、迎风中心线试验结果与工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翼边缘热流大小呈现马鞍形分布,攻角变化对气动加热影响比较明显。
整流罩气动加热对红外成像系统像质的影响
关英姿
2013, 42(2): 290-293.
[摘要](317) [PDF 340KB](172)
导弹高速飞行时,整流罩的气动加热会导致整流罩具有较高的温度,并且承受较大的气动载荷。利用ANSYS软件计算在500℃高温和4个大气压气动载荷下热压硫化锌红外平板窗口和同心球形整流罩的变形情况,并采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分析了变形对红外成像系统像质的影响。针对视场角13、焦距70 mm、F数为1的红外长波成像系统进行了气动加热影响下的像质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平板窗口的变形对成像系统所有视场的调制传递函数(16 lp/mm)几乎没有影响;同心球形整流罩的变形导致成像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最大下降了2.56%。
发射率对飞机蒙皮温度及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
冯云松, 路远, 凌永顺
2013, 42(2): 294-299.
[摘要](383) [PDF 456KB](361)
建立了某型飞机的简化几何模型,并设置了飞机的飞行航迹。综合考虑了太阳辐射、地球辐射、大气辐射和气动加热的多种因素,结合飞机蒙皮材料物理特性,针对涂覆三种不同发射率的隐身涂层蒙皮建立了导热物理模型,采用一维导热方程计算了飞机在12:00~12:45时间段飞行时不同发射率的蒙皮表面的温度分布。最后综合考虑了环境辐射的影响,分别对具有不同发射率的飞机蒙皮3~5 m和8~14 m两个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蒙皮发射率的减小,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蒙皮在8~14 m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但是因环境因素的影响,仅仅通过降低蒙皮发射率,飞机红外隐身的效果并不理想。
地物环境对红外诱饵弹散射特性建模及仿真
郭冰涛, 王晓蕊, 黄曦, 刘德连, 柴国贝
2013, 42(2): 300-304.
[摘要](301) [PDF 500KB](166)
针对红外诱饵弹的工作特点,依据其空时域分布特性,建立了诱饵弹的红外辐射模型;根据红外诱饵弹辐射与环境目标的作用机理,利用双向反射率函数(BRDF)建立目标表面面元的散射特性模型,实现了目标表面面元接收诱饵弹的辐射在观测方向产生的辐射亮度计算;并基于OGRE的红外场景仿真平台,对诱饵弹发射前后地物环境的变化进行实时仿真。仿真结果显示了发射诱饵弹后不同时刻诱饵弹辐射对地物环境的影响效果,这对红外诱饵弹研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改进的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JPDA)对红外目标与诱饵的辨别
耿利祥, 陈钱, 钱惟贤
2013, 42(2): 305-310.
[摘要](469) [PDF 517KB](223)
红外诱饵干扰作为常见的影响红外跟踪能力的干扰手段发展的越来越先进,如何有效的排除红外诱饵的干扰一直是红外目标跟踪的难题。文中在研究了红外目标与诱饵干扰的特征差异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将多目标跟踪策略应用于红外抗干扰跟踪中,建立了一种可以融合多个特征的改进型联合概率数据关联(JPDA)的数据关联算法。最后,利用该算法对抗干扰过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的抗干扰手段相比,该数据关联方法对解决红外干扰形成的假目标、目标遮挡等红外目标识别的难题,不仅实时性好,而且准确率高。
末敏弹减速减旋段表面温度与辐射特性
张俊, 刘荣忠, 郭锐, 邱荷
2013, 42(2): 311-316.
[摘要](379) [PDF 567KB](127)
为了掌握末敏弹从母弹舱内抛出后表面的动态红外辐射特性,根据其结构特征、结合减速减旋段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末敏弹在气动加热、内部热源及与环境热交换的综合作用下,表面温度场与辐射特性的物理模型。耦合求解弹道模型与热平衡方程组,得到了动态温度场与辐射亮度的分布规律,最后计算并分析了不同初始条件、不同光谱波段内的辐射强度随飞行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以为红外探测识别末敏弹提供参考。
采用混沌-LM混合解法的材料缺陷单面红外检测定量辨识
吕事桂, 杨立, 范春利, 王为清
2013, 42(2): 317-323.
[摘要](255) [PDF 574KB](119)
针对缺陷定量辨识的非线性、不适定性提出了采用混沌-LM(Levenberg-Marquardt)混合解法结合单面红外检测技术对缺陷进行定量辨识的新算法,并提出了相对敏感系数分析缺陷可检测性的新概念。通过相对敏感系数分析发现,缺陷尺寸、位置的不同描述参数的可检测性并不相同,而且采用检测面达到最大温差时刻点的瞬态检测比稳态检测更具优越性。文中采用数值实验对瞬态和稳态检测均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与相对敏感系数分析结论一致。此外,数值实验还证明了混沌-LM混合解法的有效性,表明了辨识结果的稳定性和全局最优性。
LHI878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体温检测系统设计
赵春华, 许云涛, 宁春玉
2013, 42(2): 324-328.
[摘要](433) [PDF 590KB](736)
设计一种以ATmage32单片机为核心的热释电红外体温测量系统。利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设计一个非接触式的语音播报体温测量系统。采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来提取人体温度信号,同时由DS18B20测量环境温度信号,进行温度补偿减少测量误差。将提取的温度信号经过模拟处理后由AVR单片机控制实现对人体温度值的转换及处理,将得到的温度值送入LCD显示及语音播报。同时还加入了时钟功能和超温报警功能,使设计更具实用性。该体温测量系统测量范围为35~42 ℃,测量时间小于1 s。该温度检测系统具有使用方便、灵活性好、可靠性高等优点,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激光与光电子技术
采用F-P光纤环滤波器的窄线宽环形腔光纤激光器
方秀丽, 童峥嵘, 曹晔, 杨秀峰
2013, 42(2): 329-333.
[摘要](437) [PDF 606KB](244)
提出了一种采用F-P光纤环滤波器的窄线宽环形腔激光器,该激光器采用环形腔结构,两个耦合比为30:70的耦合器和一段2 m长的未泵浦掺铒光纤构成F-P光纤环滤波器,F-P光纤环滤波器产生的梳状谱,可以增大激光模式之间的自由光谱范围(FSR),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跳模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模式的稳定。研究表明,通过对掺铒光纤的优化和耦合器的选择可以提高F-P光纤环滤波器的精细度,而F-P光纤环中的未泵浦掺铒光纤起到饱和吸收体的作用,使输出激光的线宽得到有效压缩。将保偏光纤光栅和F-P光纤环滤波器共同应用于环形腔掺铒光纤激光器,在室温下得到了3 dB线宽均小于0.07 nm(实验室光谱仪最小分辨率)的窄线宽双波长输出。在2 h的观测时间内,最大峰值功率波动小于0.4 dB,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铷蒸气激光器中的碰撞能量转移效应
葛伦, 华卫红, 王红岩, 杨子宁, 韩海涛
2013, 42(2): 334-338.
[摘要](317) [PDF 652KB](124)
为研究高泵浦强度下铷蒸气激光器中的碰撞能量转移效应,建立了考虑碰撞能量转移的铷蒸气激光器速率方程模型。通过计算得到高泵浦强度下(10 kW/cm2),碰撞能量转移不会显著影响激光发射速率。碰撞能量转移强弱与激发态粒子数密度和对应温度下的速率常数有关。随着泵浦强度和激发态粒子数密度提高,碰撞能量转移会减小激光发射速率。但是,在较低泵浦强度、较低粒子数密度条件下,碰撞能量转移对自发辐射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反而会促使激光发射速率增加。
环形腔中背向散射特性的理论研究
汪之国, 龙兴武, 王飞, 谭中奇
2013, 42(2): 339-343.
[摘要](340) [PDF 688KB](163)
研究了连续激光注入时无源环形腔的背向散射特性。首先,分析了注入光与无源腔频率完全匹配时,正向光和背散光振幅的稳态解,以及充光和快速关断过程中正向光和背散光振幅随时间的演化。其次,推导了无源腔中正向光和背向散射光的峰值半宽。最后,讨论了正向光和背散光随注入光频率扫描速度的变化。发现在环形腔中,总背向散射光强要比单圈背向散射光强大,背向散射光的峰值半宽为正向光的0.64倍。这些发现对背向散射精密测量、扫频法测腔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Tm,Ho:YAP种子注入激光多普勒测速实验
鞠有伦, 戴通宇, 申英杰, 王强, 姚宝权, 王月珠
2013, 42(2): 344-348.
[摘要](396) [PDF 689KB](154)
报道了一台二极管泵浦种子注入Tm,Ho:YAP激光器。在重复频率100 Hz时,获得了单脉冲能量2.8 mJ、脉冲宽度289 ns的2.13 m单频脉冲激光输出。利用该种子注入Tm,Ho:YAP激光器作为发射光源,以一个最大标称线速度20.4 m/s、直径10 cm的风扇作为模拟探测目标,通过外差式相干探测的方法进行了激光多普勒测速实验。利用本振光与信号光的激光拍频信号,得到包含模拟探测目标速度信息的多普勒频移,通过数据处理计算出了风扇不同转速条件下模拟探测目标的速度,并与模拟目标的实际速度进行了比对,测量速度误差小于1 m/s。
改进的多级移动曲面拟合激光雷达数据滤波方法
孙崇利, 苏伟, 武红敢, 刘睿, 刘婷, 黄健熙, 朱德海, 张晓东, 刘峻明
2013, 42(2): 349-354.
[摘要](322) [PDF 676KB](319)
激光雷达数据滤波是为了获取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而改进的多级移动曲面拟合滤波方法。预处理剔除了粗差点和大部分建筑物侧面回波点,再通过格网化分,建立数据索引,相邻曲面保持一定的重叠度,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拟合曲面参数,自动设置阈值后进行滤波。最后,利用多尺度加权插值方法生成数字高程模型。采用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提供的测试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降低了三类误差产生的可能,第一实验区的总误差由8.39%降低到7.40%,第二实验区的总误差由6.39%降低到5.86%,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满足精度要求,具有推广性。
采用BP神经网络的四频激光陀螺零偏的光强补偿方法
赵洪常, 肖光宗, 汪之国, 张斌
2013, 42(2): 355-360.
[摘要](288) [PDF 711KB](137)
总结了环境因素对四频激光陀螺光强和零偏影响的3种常见方式,指出光强变化和零偏变化都是陀螺经环境因素作用后的外在表现,光强更能全面细致地反映环境因素对陀螺零偏的影响,提出了以光强为基准采用BP神经网络对零偏进行补偿的方法。建立了陀螺零偏的BP神经网络,采用该神经网络针对开机零漂、跳模和高低温冲击等3种不同的零漂产生机理分别进行了补偿实验,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辨识产生零漂的不同机理并进行补偿,对提高复杂环境下陀螺的零漂性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器泵浦光纤耦合模块
胡黎明, 朱洪波, 王立军
2013, 42(2): 361-365.
[摘要](394) [PDF 739KB](344)
采用一种阶梯排列结构的单管激光器合束技术制成了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模块,可用于泵浦掺Yb3+大模场双包层光纤激光器。利用微透镜组对各单管半导体激光器进行快慢轴准直,在快轴方向实现光束叠加,然后通过两组消球差设计的柱面透镜组分别对合成光束快慢轴方向进行聚焦,耦合进入光纤。实验中将6只输出功率为6 W 的976 nm单管半导体激光器输出光束耦合进芯径为105 m、数值孔径为0.15的光纤中,当工作电流为6.2 A 时,光纤输出功率达29.0 W,光纤耦合效率达到80.1%,亮度超过4.74 MW/cm2-str。
两维转镜的等效动态控制误差模型辨识
李慧, 吴军辉, 胡欣, 樊宏杰, 赵宏鹏, 黄振宇
2013, 42(2): 366-371.
[摘要](234) [PDF 765KB](140)
两维转镜的动态控制误差是影响激光制导武器对抗闭环半实物仿真试验精度的重要误差源,建立准确的控制误差模型是系统精度分析的基础。对于转镜的动态控制误差分析建模问题,常采用经典的频域设计法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来分析其控制误差,建模过程复杂且难以建立准确的模型,提出了一种过程辨识的方法,分析了辨识原理、辨识输入信号设计、模型阶次及模型参数的辨识方法等,在使用行列式比定阶法确定模型阶次的基础上,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转镜的等效动态控制误差模型。然后,根据转镜控制系统指标设计等效正弦信号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动态控制误差模型估计输出与实际仿真输出基本相同,估计误差均值为0,最大值仅为13,说明了建模的准确性,同时也为激光制导武器对抗闭环半实物仿真试验系统中其他仿真设备的建模提供了方法支持。
激光在锥形多模光纤中的耦合效率与传输模式
胡欣, 张文攀, 殷瑞光, 李慧, 赵琳锋, 刘艳芳
2013, 42(2): 372-375.
[摘要](396) [PDF 765KB](430)
基于光线追迹的方法建立了典型锥形多模光纤的传输模型,结合激光干扰设备激光的特点,模拟计算了激光在锥形多模光纤中的耦合效率和传输模式,并设计进行了光学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高斯激光光斑经锥形多模光纤传输后为圆环形光斑;耦合效率随激光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减小的速率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为解决圆环形光斑分布,提出了将输出端连接的圆柱形光纤弯曲一定角度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将光斑改善为二维正态分布的光斑,理论耦合效率近80%。该研究为激光干扰设备的干扰激光直接介入激光制导武器对抗半实物仿真系统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持。
激光全息法检测固体药柱包覆层缺陷
王东生, 马兆光, 王维明
2013, 42(2): 376-380.
[摘要](260) [PDF 776KB](121)
随着航天火箭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检测具有较厚(大于4 mm)包覆层药柱的内部小尺寸(小于8 mm)缺陷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光干涉原理,采用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方法测量了不同包覆层厚度药柱内部小尺寸缺陷的全息图谱,确定了包覆层厚度以及缺陷尺寸对药柱形变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包覆层厚度为6 mm时,能够检测的缺陷临界尺寸为2 mm。如果缺陷尺寸小于2 mm,则无法获得清晰的干涉条纹。同时利用获得的全息图谱计算了2~6 mm包覆层药柱缺陷尺寸的实际大小,误差平均值结果小于5%。最终结果表明:用激光全息法检测包覆层厚度大于4 mm、包覆层脱粘缺陷小于8 mm的药柱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无损检测手段。
深凹球面网栅恒定曝光量激光直写控制实现
梁凤超
2013, 42(2): 381-386.
[摘要](403) [PDF 791KB](291)
为在深凹球面内激光直写高质量网栅图形,必须实现写入过程恒定曝光量控制。首先介绍了深凹球面网栅激光直写设备原理,然后分析了任意纬线扫描运动状态,推导了工件尺寸、网栅参数、扫描速度间数学关系,最后建立了恒定曝光量扫描运动数学模型,开发了伺服控制软、硬件系统,确保了扫描角速度随纬度自动精确调整来保持线速度不变,实现了深凹球面网栅激光直写恒定曝光量控制,提高了写入线条质量。在矢跨比为0.31的深凹球面内制备了周期500 m的网栅,显影后测得线条线宽均匀,侧壁陡直,线宽误差1%,网格周期误差5%。
快平衡全吸收式高能激光能量计
戢运峰, 刘卫平, 段刘华, 姜畅, 何中敏, 徐作冬, 王飞, 王莉
2013, 42(2): 387-391.
[摘要](281) [PDF 806KB](123)
基于量热原理研制了固态全吸收式高能激光能量计。通过对能量吸收模型的数值分析,设计了分段隔热式激光吸收腔体,该腔体具备较高的抗激光破坏阈值、快速热平衡特性和高能量吸收率。设计了适用于分段式腔体测温的温度场探测器阵列,并依据温度场信号特征提出了用于激光能量计算的能量沉积算法。该算法对于强度空间分布不规则的高能激光能量还原计算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能量计在数百千焦耳的量程范围内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测量精度。
先进光学
空间多光谱CCD相机调焦精度分析
吕世良, 刘金国, 贾平
2013, 42(2): 392-397.
[摘要](460) [PDF 820KB](142)
调焦精度是保证多光谱CCD相机成像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星载对地观测多光谱CCD相机大视场角、宽地面覆盖的离轴三返光学系统结构特点,设计实现了一种高精度调焦系统。首先以CCD多光谱相机感应谱段中最短波长计算出相机调焦需求精度10.00 m,根据多光谱CCD相机的光学系统特点,对比常用的传统航天相机的三种调焦方式,选择CCD焦平面调焦方式;然后提出采用以步进电机为动力源驱动高精度涡轮蜗杆副、齿轮副做旋转运动,通过超精密级滚珠丝杠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并结合直线导轨约束运动形式,以14位绝对式编码器为位置检元件组成高精度调焦系统,经计算,调焦系统的理论灵敏度为0.12 m,该调焦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紧凑、调焦灵敏度高的优点;最后通过实验测试,在2.2 mm调焦行程内实际调焦精度3.62 m(3),调焦系统随相机经过力学环境实验、热真空环境实验后的复测调焦精度为3.64 m(3)。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调焦系统设计合理,结构可靠,调焦精度稳定性高,满足多光谱CCD相机成像清晰对调焦精度的要求。
大变倍比中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设计
王海洋, 李力, 金宁, 付艳鹏, 李训牛
2013, 42(2): 398-402.
[摘要](507) [PDF 831KB](183)
针对中波制冷型640512凝视焦平面探测器,设计了一个大变倍比中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该系统采用三次成像技术,其工作波段为3.7~4.8 m,F数为4,变倍比为30:1,可实现23~701 mm连续变焦,变焦轨迹平滑,满足100%冷光阑效率。该系统采用硅、锗和硒化锌三种红外材料,通过引入非球面和衍射面来校正系统的轴外像差和高级像差。系统在30 lp/mm处,全焦距范围内调制传递函数(MTF)均在0.15以上,接近衍射极限。设计结果表明,大变倍比中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具有变倍比大、分辨率高、结构紧凑、像质好等优点。
折反式中波红外双视场变焦系统无热化设计
姜凯, 周泗忠, 李刚, 杨晓许, 赵睿, 张恒金
2013, 42(2): 403-407.
[摘要](315) [PDF 837KB](158)
利用折/衍混合透镜实现了宽温度范围双视场变焦系统的光学被动无热设计。系统工作波段为3~5 m,使用320240红外制冷探测器,像元大小为30 m30 m,焦距为400 mm和800 mm两档,F数分别为2和4。两系统通过机械结构改变冷光栏大小分别实现100%冷光栏效率。在两档共用组份采用一片折衍混合透镜,对双视场系统两焦距位置消热差,实现了一个衍射面对两档系统的无热化设计,结构简单。设计结果表明:在-40 ~60 ℃温度范围内,空间频率18 lp/mm处系统MTF值接近衍射极限,成像质量良好,实现了双视场变焦系统的无热化设计。
光学元件面形误差的光滑延展算法
李云, 段沽坪, 邢廷文
2013, 42(2): 408-412.
[摘要](306) [PDF 835KB](143)
在离子束抛光工艺中,为了提高驻留时间求解算法在工件边缘处的求解精度,需要对原始面形误差数据进行有界光滑延展。推导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曲线的曲面延展算法,该算法利用了高斯函数的有界性、光滑性和参数连续性。将该曲面延展算法应用于带有高频噪声的面形误差工件的驻留时间求解过程中,驻留时间算法在光学元件边缘处的残余误差得到了抑制,使得驻留时间算法在整个通光口径内的收敛率达到了97%(RMS)。这表明基于高斯曲线的曲面光滑延展算法能实现光学元件面形误差的光滑延展,并具有良好的抗噪声干扰能力,改善了驻留时间算法的求解精度。
高温气体浓度光谱分析中的温度修正方法
程巳阳, 高闽光, 徐亮, 冯明春, 张天舒, 刘建国, 刘文清
2013, 42(2): 413-417.
[摘要](342) [PDF 824KB](139)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空气质量日益恶化,气体排放源监测成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文中提出并实现了高温参考谱模型法和标气测定法,对合成校准光谱进行了温度修正,从而提高基于数值计算的非线性最小二乘算法在高温气体浓度反演时的精度。从实验测得的透过率光谱中反演了不同温度下标准气体CO的浓度。结果表明:相对于未采取温度修正措施的校准谱获得的浓度反演结果,精度有较大提高。文中的研究结果对于研究高温气体光谱特征、不断完善定量分析算法、准确监测非常温下气体排放浓度、红外制导等具有重要意义。
热处理对离子束溅射SiO2薄膜结构特性的影响分析
季一勤, 姜玉刚, 刘华松, 王利栓, 刘丹丹, 姜承慧, 羊亚平, 樊荣伟, 陈德应
2013, 42(2): 418-422.
[摘要](510) [PDF 869KB](178)
采用离子束溅射沉积技术,在熔融石英基底上制备了SiO2薄膜,研究了热处理对离子束溅射SiO2薄膜结构特性的影响。热处理温度对表面粗糙度影响较大,低温热处理可降低表面粗糙度,高温热处理则增大表面粗糙度,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温度,可以使表面粗糙度几乎不变。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物相分析方法,分析了热处理对离子束溅射SiO2薄膜的无定形结构特性的影响,当退火温度为550 ℃,离子束溅射SiO2薄膜的短程有序范围最大、最近邻原子平均距离最小,与熔融石英基底很接近,结构稳定。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热处理温度,能大大改善离子束溅射SiO2薄膜的结构特性。
利用光纤传像束的内窥镜物镜设计
闫兴涛, 杨建峰, 薛彬, 周珂, 赵意意, 卜凡
2013, 42(2): 423-427.
[摘要](422) [PDF 828KB](332)
光纤传像束用于内窥镜时,对内窥镜物镜的结构型式和成像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了其基本设计原则后,根据实际需求,选用反远距型物镜作为初始结构,利用Zemax软件优化设计了一个工作波段0.38~0.78 m,焦距0.921 mm,全视场100、相对孔径1/4的内窥镜物镜。镜头总长10.32 mm,满足像方远心要求,在38 lp/mm频率处MTF值在0.85以上,像质优良;同时,在Tracepro软件中建立了所设计物镜与光纤传像束结合后系统的模型,模拟的系统耦合效率约为96%且出射端照度均匀。结果表明:该物镜具有视场大、短焦距、结构合理、耦合效率高、像面照度均匀等特点,满足内窥镜要求。
中继镜系统上行传输的数值模拟
张京会, 范承玉, 马慧敏, 张鹏飞, 王海涛, 乔春红, 王英俭
2013, 42(2): 428-432.
[摘要](267) [PDF 849KB](173)
利用激光大气传输四维程序,在H-V5/7湍流模型下建立了双望远镜中继镜系统上行传输模型。数值研究了地面发射功率对中继平台接收望远镜与地面发射望远镜之间的耦合效率以及中继平台接收功率和接收光场远场峰值功率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文中的条件下,中继平台接收功率随着地面发射功率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中继接收望远镜与地面发射望远镜之间的耦合效率和中继平台接收光场的光束质量随着地面发射功率的增大而下降;存在一临界热畸变参数NDc,当上行传输的热畸变参数超过这一值时,中继平台接收光场的远场峰值功率密度不再增加反而下降。对不同湍流效应下的中继镜系统上行传输的临界热畸变参数作了进一步研究,得到了临界热畸变参数随D/r0值变化的拟合关系式NDc=22.36e-0.26(D/r0)+36.87。
光电器件与材料
InAs/GaSb二类超晶格红外探测材料的ICP刻蚀
陈永远, 邓军, 史衍丽, 苗霈, 杨利鹏
2013, 42(2): 433-437.
[摘要](585) [PDF 828KB](281)
分别采用 Cl2/Ar和SiCl4/Ar作为刻蚀气体对InAs/GaSb二类超晶格红外探测材料进行ICP(Inductively Couple Plasma)刻蚀。结果表明,两种刻蚀气体的刻蚀深度与刻蚀时间都呈线性关系;在2 mTorr气压下,RF功率为50 W,SiCl4流量为3 sccm,Ar为9 sccm时,刻蚀速率为100 nm/min,且与材料的掺杂浓度无关。实验还表明,SiCl4/Ar作为刻蚀气体时,Ar流量在很大范围内对刻蚀速率没用明显影响,但Ar的流量越大,刻蚀的均匀性越好;用Cl2/Ar作为刻蚀气体时,刻蚀速率也是100 nm/min,但Ar流量对刻蚀速率有影响:当Ar流量小于3 sccm时,刻蚀速率随Ar流量的减小而明显降低。
前驱物[S2-]/[Pb2+]摩尔比对PbS纳米晶红外发光光谱的影响
李开祥, 张晓松, 徐建萍, 牛喜平, 罗程远, 李波, 李岚
2013, 42(2): 438-442.
[摘要](432) [PDF 903KB](124)
采用水溶性前驱物在乙醇介质中制备了不同[S2-]/[Pb2+]摩尔比例的PbS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Abs)、光致发光谱(PL)对所制备PbS纳米晶的晶体结构、纳米晶粒径、形貌以及能带结构和发光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前驱物[S2-]/[Pb2+]摩尔比例的提高,PbS纳米晶颗粒尺寸从3.9 nm增大到5.9 nm,发光峰值位置从1 009 nm移动到1 486 nm。通过拟合[S2-]/[Pb2+]=0.5条件下PbS纳米晶平均粒径对时间变化曲线,发现该方法下PbS纳米晶所经历的生长机制为Ostwald成熟化。运用经典纳米晶扩散控制生长模型,解释了实验中随着[S2-]/[Pb2+]的提高对溶液中纳米晶生长速率的影响。
采用MTF定量评估CCD错位成像的成像质量
李亚鹏, 何斌
2013, 42(2): 443-448.
[摘要](292) [PDF 942KB](164)
为提高CCD错位成像系统成像质量,提出用MTF方法定量评估CCD错位成像的成像质量,推导了CCD错位成像两种模式的MTF,取人眼能分辨的最低对比度0.05为阈值,分析表明,交错采样和四点采样模式的理论极限分辨率分别提高到1.4倍和1.86倍,奈奎斯特频率处MTF值分别提高了0.110 6(27%)和0.167 9(41%)。用空间频率范围(0,0.5)内MTFA评估CCD成像质量,结果表明,交错采样模式和四点采样模式成像质量均优于CCD普通模式,且四点采样模式比交错采样模式成像质量进一步提高。建立了Matlab仿真CCD错位成像的数学模型,鉴别率板仿真结果验证了应用MTF定量评估CCD错位成像系统成像质量的正确性。
二茂铁基复合推进剂红外/紫外低特征信号应用研究
朱晨光, 郑亭亭, 吕惠平, 薛锐, 吴伟, 李燕
2013, 42(2): 449-453.
[摘要](359) [PDF 910KB](129)
针对精确制导武器隐身性能的需要,首先利用模拟的火箭发动机喷口结构测试了HTPB复合推进剂的红外和紫外特征信号,然后分析了二茂铁作为一种消光材料对HTPB复合推进剂火焰在红外波段和紫外波段的辐射信号衰减能力。同时,测试了二茂铁消光材料对火箭发动机的喷口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硝酸钾、硫和酚醛树脂为基础的烟火药配方提供初始能量,促使二茂铁快速汽化,并在推进剂火焰外形成薄层作为消光材料,对红外波段和紫外波段具有明显的遮蔽吸收作用,衰减率可以达到50%以上。得出二茂铁含量为30%时在710~3 500 cm-1波段,对于HTPB复合推进剂的红外辐射衰减效果最好;含量高于50%时对于HTPB复合推进剂的2 400~3 500 cm-1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有所增加。
发光二极管电子辐照效应的研究
周彦平, 郝娜, 杨瑞, 车驰, 靳浩, 徐静
2013, 42(2): 454-458.
[摘要](385) [PDF 890KB](155)
研究电子辐照对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性能的影响。利用电子加速器提供的电子束模拟空间电子辐射环境,试验时电子的能量是1.0 MeV,辐射最大剂量为1106 rad(Si)。辐照期间,采用异位测试的方法进行光学量和电学量的测量,并进行辐射后退火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LED的输出光功率近似线性衰减,其正向压降V增大,且不同的试验条件对LED性能损伤的程度不同。此外,辐射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器件的性能有所恢复,并趋于稳定。同时利用电子辐照机理对试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和讨论。
光通信与光传感
二维四边形位置敏感探测器实验研究
张敏, 梁雁冰
2013, 42(2): 459-464.
[摘要](303) [PDF 947KB](136)
位置敏感探测器(PSD)是一种可以探测光斑重心位置的光学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位置分辨率高和处理电路简单等优点,在角度测量、位置检测等精密测量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介绍了在实验室内光学平台上搭建光路,选用A823数据采集卡,并在DOS操作系统Borland C++ builder环境下编写C程序连续实时采集模拟电压信号,实现AD转换,计算光斑位置坐标并进行误差分析。实验选用瑞典SiTek公司型号为2L10_SU65_SPC02的四边形位置敏感探测器,通过误差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包括PSD存在边缘效应,室内实验影响传感器位置坐标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光和日光灯,去除影响因素后精度明显提高。
光纤光栅Sagnac环级联特性
王巍, 杨铿, 安友伟, 张爱华, 杨丽君, 黄展, 冯世娟
2013, 42(2): 465-469.
[摘要](375) [PDF 922KB](150)
为了解决单个均匀光纤光栅Sagnac环信道隔离度差的缺点,提出了级联Sagnac环组成梳状滤波器的方案。采用Jones矩阵理论分别对单个光纤光栅Sagnac环和二阶、三阶级联时的频谱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对于三阶Sagnac环级联时的情形,实现了通道间隔为0.8 nm、FWHM为0.1 nm的梳状滤波器,在相同信道间隔下使得FWHM降低为单个光纤光栅Sagnac环的1/4,从而有效提高了系统信道隔离度。得到了具有均匀通带间隔、信道隔离度高、光谱半高宽度FWHM窄等特性的梳状滤波器,使其性能能够更好地满足WDM的使用要求。
利用单极性编码脉冲的海底光缆护套层故障探测方法
殷杰, 徐伟弘, 张旭苹
2013, 42(2): 470-475.
[摘要](387) [PDF 910KB](146)
海底光缆的使用环境中存在随机扰动因素,故使用传统单脉冲电磁脉冲时域反射法进行护套层故障探测会受到大量随机噪声的干扰,探测波形难以辨识,故障探测效果较差。为改善探测效果,根据海底光缆护套层结构特性将其等效为带有随机扰动偏差的有耗非均匀传输线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了使用单极性编码脉冲作为探测信号的海底光缆护套层故障探测方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证明与单脉冲探测方案相比,该方案可以在不降低空间分辨率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测试系统噪声,获得较好的探测效果,满足海底光缆护套层故障探测要求。
尾纤长度不对称导致的光纤陀螺振动误差分析
张勇刚, 郜中星, 吴磊
2013, 42(2): 476-481.
[摘要](393) [PDF 966KB](138)
如何提高光纤陀螺在振动环境下的精度是光纤陀螺工程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当前,对于降低光纤陀螺振动误差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改善光纤陀螺的机械结构和固定光纤环上。然而,Y波导与光纤环的尾纤长度不对称也是引起光纤陀螺振动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根据弹光效应从理论上阐述了由振动所引起非互易相移的原理,进而分析证明了振动条件下左右两侧的波导尾纤与光纤环的尾纤长度之和不相等,即尾纤长度不对称是导致振动条件下非互易相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振动条件下光纤陀螺两侧尾纤长度和之差与陀螺输出误差的理论关系式,并通过Matlab仿真了两侧尾纤长度和之差与陀螺输出漂移的关系曲线。
双音调制星间微波光子链路信号噪声失真比优化
朱子行, 赵尚弘, 张辉, 李勇军, 楚兴春, 侯睿, 王翔, 赵顾颢
2013, 42(2): 482-488.
[摘要](434) [PDF 964KB](149)
建立了包括光源、马赫曾德尔调制器、掺铒光纤放大器和光电探测器的双音调制星间微波光子链路模型。利用贝塞尔函数展开、傅里叶变换/反变换和Graf加法定理,推导出探测器输出信号的严格通用解析解,考虑三阶交调失真的影响,得出信号噪声失真比(SNDR)的表达式。着重分析了在不同调制方式下SNDR、基波和三阶交调信号功率随射频输入功率的变化情况。数值计算结果表明:SNDR、基波和三阶交调信号功率随射频输入功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优的射频输入信号功率使SNDR达到最大。相同射频输入功率条件下,双边带调制SNDR大于单边带调制,适合星间微波光子链路应用。
光电测量
半捷联导引头光轴稳定性
孙高, 朱明超, 刘慧, 贾宏光
2013, 42(2): 489-494.
[摘要](346) [PDF 931KB](209)
为研究半捷联导引头光轴稳定性,对影响半捷联导引头光轴稳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半捷联稳定原理和传统速率陀螺稳定原理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半捷联稳定的实质。根据半捷联稳定方式下平台框架的惯性空间角速度表达式,分析了影响半捷联稳定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半捷联稳定的弹体扰动和扰动力矩,采用了匹配滤波和扰动观测器的方法提高系统稳定精度。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匹配滤波的方法有效地减小了弹体扰动对系统稳定的影响,平台对弹体扰动的解耦精度在1 Hz时提高了38 dB;扰动观测器有效抑制了扰动力矩对系统稳定的影响;采用高精度、低噪声的传感器是减小测速噪声对系统稳定影响的关键。综合仿真结果显示,在对3个主要因素补偿后,系统的稳定误差减小了近94%。
像增强器亮度增益测试的重复性研究
拜晓锋, 尹雷, 胡文, 师宏立, 贺英萍
2013, 42(2): 495-498.
[摘要](283) [PDF 923KB](159)
亮度增益是衡量微光像增强器图像增强能力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其直接影响着微光夜视系统的观察效果。为了提高像增强器亮度增益测试的重复性,在给像增强器提供稳定供电的条件下研究了光源色温、光源输出光亮度以及荧光屏发光亮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分析了光源色温和光源输出光亮度对于亮度增益的影响机理以及荧光屏发光亮度对于亮度增益测试的影响过程,确定了光源的预热时间不少于15 min且像增强器的工作时间不少于1 min的结论。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当光源充分预热且严格控制像增强器的工作时间时测量得到的像增强器亮度增益的重复性优于3%。
防离子反馈MCP噪声因子测试与分析
朱宇峰, 石峰, 刘术林, 张妮, 聂晶, 张太民, 刘晓健, 钱芸生
2013, 42(2): 499-502.
[摘要](336) [PDF 862KB](169)
噪声因子是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的比值,能够反映微通道板的噪声特性,是影响微光像增强器信噪比的主要因素。为探寻降低微光像增强器中防离子反馈微通道板噪声因子的技术途径,根据微通道板噪声因子定义和测试原理,构建了防离子反馈微通道板噪声因子测试系统。由于防离子反馈微通道板的输入面镀覆有一层薄膜,其对微通道板的噪声因子有较大影响。因此,利用噪声因子测试系统重点测试了有、无防离子反馈膜以及不同材料、不同孔径、不同输入电子能量、不同微通道板作电压条件下的微通道板噪声因子,获得了微通道板噪声因子与输入电子能量、微通道板电压之间的关系,为降低防离子反馈微通道板噪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指导。
Hadamard变换成像光谱仪实验室辐射定标方法
白军科, 刘学斌, 闫鹏, 胡炳樑
2013, 42(2): 503-506.
[摘要](471) [PDF 928KB](131)
Hadamard变换成像光谱仪采用多通道探测数字变换技术实现光谱成像。主要介绍了基于数字微镜阵列器件的Hadamard变换成像光谱仪的工作原理与仪器结构,研究设计了一套适用于该Hadamard变换成像光谱仪的实验室辐射定标方案。用远距点光源光路进行CMOS探测器像元响应不均匀性修正,获得相对定标精度达到4.6%;采用太阳模拟光源和均匀平行光路,用光谱辐射度计实现标准辐射亮度的传递进行光谱辐射定标,绝对定标精度达到8.92%。通过实物成像,Hadamard变换成像光谱仪的实验室辐射定标方法精确、实用。
多管齐射武器弹幕参数的细分光幕阵列测试方法
田会, 焦明星, 倪晋平, 王国珲
2013, 42(2): 507-512.
[摘要](409) [PDF 944KB](133)
针对准确测试多管齐射武器弹幕参数,提出了一种细分六光幕阵列测试方法。研究的细分光幕阵列将探测空间划分为多个子探测平面区域,通过采集多管齐射武器发射的多发弹丸穿过每个光幕时输出的信号并计算时刻信息,依据穿过对称光幕的时间间隔相等的原理,利用穿过同一光幕不同位置的时间差可从众多时间序列中识别出每发弹丸穿过6个光幕的时间序列组合,从而计算出每发弹丸相应的飞行参数。研究的算法经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算法有效。此外还给出了光幕的实现方案,并对高射频连发射击试验进行了验证。
信息处理
一种采用HOG特征的直线段提取方法
王学娟, 罗海波, 魏永旺, 陈大庆, 夏仁波
2013, 42(2): 513-518.
[摘要](461) [PDF 1014KB](136)
直线段特征是广泛应用于图像分析与处理领域的一种特征,直线段提取是基于特征的模式识别和图像匹配的一个重要步骤,直线段提取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层次图像处理的复杂度和处理的效果。针对目前直线段提取方法中存在的直线段端点不准确和直线段断裂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HOG特征的直线段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矩阵的行、列积分运算实现对原始图像特定方向直线段的投影,根据矩形函数的一阶导数性质将确定直线段端点位置的问题转化为对列方向向量的求导问题,从而更能有效提取出图像中的直线段。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直线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典方法中直线段断裂及端点不准确问题。
直方图在显微热成像微扫描位置标定中的应用
关丛荣, 金伟其, 王吉晖
2013, 42(2): 519-523.
[摘要](253) [PDF 962KB](155)
为提高显微热成像系统微扫描装置位置标定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方图统计拉伸显微热图像细节增强的傅里叶变换微位移检测方法。该方法针对显微热图像直方图特点,通过直方图统计拉伸改善图像对比度增强细节,以此提高基于傅里叶变换平移特性的微位移检测准确度,从而提高微扫描位置的标定精度。基于此方法进行了图像增强前后的位置标定和图像重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经直方图统计拉伸细节增强后的位置标定更精确,重构的图像质量更高,细节更丰富。
舰船尾流红外图像边界检测方法
王慧丽, 齐异, 刘焕英
2013, 42(2): 524-527.
[摘要](268) [PDF 930KB](136)
由于舰船尾流与周围未扰动的海水相比温差较小且无明显轮廓,导致舰船尾流红外图像成像模糊、对比度低,难以提取其边缘信息。文中根据舰船尾流及其红外图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动态纹理和数学形态学检测尾流边界的方法。首先,利用动态纹理分割方法对舰船尾流红外图像序列进行了预分割。然后,采用Canny算子对尾流区进行边缘提取。对提取的边缘利用形态学的方法进行膨胀、标记和选择,提取了真正的尾流边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舰船尾流红外图像序列进行处理,能够有效的提取尾流的边界,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夜视融合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张勇, 金伟其
2013, 42(2): 528-532.
[摘要](293) [PDF 932KB](152)
为建立通用、客观的融合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在分析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基础上,研究了融合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对象、评价条件、评价指标和数据处理等关键环节,结合目标探测识别与场景理解两个典型的视觉任务,提出了目标可探测性和细节可分辨性两个主观评价指标,并研究了图像整体感知质量与这两个指标的相关性。对3种不同场景的微光与红外融合图像,采用9种融合方法获得的189幅融合图像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细节可分辨性和图像整体感知质量相关性好,而目标可探测性虽然和图像整体感知质量相关性较差,但在基于具体视觉任务的融合图像质量评价过程中,仍可作为有效评价指标之一。
改进的峰值检测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
李超, 陈钱, 顾国华, 钱惟贤
2013, 42(2): 533-536.
[摘要](264) [PDF 896KB](178)
采样频率限制和回波脉冲展宽是导致数字化激光脉冲测距峰值检测精度低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只能解决低采样频率的问题,却无力解决回波脉冲展宽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根据回波时间能量分布模型,从采样得到的峰值位置分别向上升沿和下降沿方向搜索,各自对搜索半径内的采样点按照距离远近赋予不同权重和插值,然后加权平均提取修正后的峰值时刻。该改进算法有效地解决了回波展宽的问题,减小了低采样频率和回波脉冲展宽带来的测量误差,通过实验论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利用FPGA的高性能向导滤波器设计
任广辉, 王刚毅, 金炎胜
2013, 42(2): 537-542.
[摘要](498) [PDF 985KB](392)
向导滤波器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边缘保持的滤波算法,在图像平滑、细节增强、去雾等方面已有广泛应用。提出了一种单图像向导滤波器的VLSI 结构,整个设计采用全流水线结构,不需要任何片外存储器,且实现了图像尺寸、滤波窗口大小等参数的灵活在线调整。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的逻辑资源和内存需求较低,低端FPGA即可满足要求,在Altera的Cyclone Ⅲ系列FPGA上每秒可处理100帧1 0241 024的图像,完全满足实时处理的要求。因此,所提出的结构既可为PC机提供硬件加速,也可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前端,实现各种实时图像处理功能。
鲁棒的前视红外目标多核跟踪算法
苏娟, 杨小冈, 卢俊
2013, 42(2): 543-548.
[摘要](247) [PDF 982KB](133)
针对前视红外目标跟踪中常见的目标位置偏差和部分遮挡问题,在均值漂移算法的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投影直方图匹配和拓扑约束的多核跟踪算法。首先,对前后帧图像进行基于空间-灰度二维投影直方图匹配的目标位置预测;然后,充分利用目标的前景和背景信息构建多个独立的核跟踪器;最后,采用拓扑约束选取跟踪性能好的核跟踪器,组合得到最终的跟踪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此算法能对目标进行准确跟踪,对目标位置偏差和部分遮挡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在有遮挡的情况下,平均跟踪误差远小于传统的跟踪算法。因此,该算法在前视红外成像制导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