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奉昌, 李威, 赵伟国, 王克军, 赵海波, 林冠宇.
临近空间望远镜次镜优化设计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1, 50(2): 20200178-1-20200178-10.
doi: 10.3788/IRLA20200178
|
[2] |
刘小涵, 李双成, 李美萱, 张容嘉, 张元.
离轴三反光学系统主三反射镜支撑结构设计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1, 50(8): 20210025-1-20210025-9.
doi: 10.3788/IRLA20210025
|
[3] |
王劲凯, 孟立新, 张立中, 王佳男, 张暾.
次镜支撑结构硬涂层阻尼减振设计与仿真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1, 50(12): 20210344-1-20210344-9.
doi: 10.3788/IRLA20210344
|
[4] |
叶宇, 乐中宇, 顾伯忠, 杨世海.
新型副镜并联调整机构非线性特性及校正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0, 49(1): 0114001-0114001(9).
doi: 10.3788/IRLA202049.0114001
|
[5] |
刘宇哲, 张新宇, 张群, 杨勇, 彭慧莲, 杨自鹏.
空间相机次镜调整机构的性能评价及参数优化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9, 48(12): 1214004-1214004(8).
doi: 10.3788/IRLA201948.1214004
|
[6] |
张丽敏, 韩西达, 吕天宇, 赵宏超.
大口径望远镜次镜系统的拓扑优化设计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8, 47(8): 818008-0818008(6).
doi: 10.3788/IRLA201847.0818008
|
[7] |
王瀚, 曹小涛, 赵伟国, 赵海波, 杨维帆, 张博威.
空间相机次镜调整机构的改进布谷鸟标定方法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8, 47(5): 518002-0518002(8).
doi: 10.3788/IRLA201847.0518002
|
[8] |
杨维帆, 曹小涛, 张彬, 赵伟国, 林冠宇.
空间望远镜次镜六自由度调整机构精密控制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8, 47(7): 718007-0718007(8).
doi: 10.3788/IRLA201847.0718007
|
[9] |
王施相, 郭劲, 甘新基, 王挺峰.
次镜支撑小型三自由度机构动力学及控制策略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6, 45(9): 918003-0918003(9).
doi: 10.3788/IRLA201645.0918003
|
[10] |
田士涛, 徐振邦, 秦超, 夏明一, 吴清文.
基于主动约束阻尼层的次镜支撑结构设计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6, 45(11): 1118001-1118001(9).
doi: 10.3788/IRLA201645.1118001
|
[11] |
王施相, 郭劲, 甘新基, 王挺峰.
激光聚焦次镜支撑小型三自由度机构运动分析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 44(12): 3627-3633.
|
[12] |
袁健, 沙巍, 陈长征, 张星祥, 任建岳.
空间相机桁架式支撑结构的集成优化设计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 44(12): 3661-3666.
|
[13] |
郭鹏, 张景旭, 杨飞, 张岩, 矫威.
2 m 望远镜K 镜支撑结构优化设计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 43(6): 1914-1919.
|
[14] |
丁玲, 王涛, 杨洪波, 贾宏光.
高精度标准镜支撑结构的研究与设计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 43(4): 1172-1175.
|
[15] |
张明月, 杨洪波.
基于大位移柔性结构的动镜支撑机构设计及研究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 43(8): 2595-2601.
|
[16] |
龙波, 邢廷文, 廖胜.
小型一体式次镜支架结构优化设计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 43(4): 1176-1181.
|
[17] |
王富国, 杨飞, 张景旭.
TMT三镜被动支撑系统的概念设计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3, 42(5): 1269-1274.
|
[18] |
安其昌, 张景旭, 张丽敏.
望远镜次镜钢索支撑结构动力学分析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3, 42(8): 2115-2119.
|
[19] |
张丽敏, 吕天宇, 杨飞.
1.5m口径垂直状态短筒长焦距平行光管次镜支撑系统设计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3, 42(12): 3283-3288.
|
[20] |
范李立, 张景旭, 杨飞, 吴小霞, 孙敬伟, 王槐, 明名.
极轴式望远镜主镜支撑结构对镜面变形的影响
.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2, 41(1): 173-177.
|